前几天,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把“人工智能+”提升为未来十年的核心战略。
这很容易让人立刻想起十年前那份“互联网+”文件。当年,伴随那份文件,美团、滴滴、拼多多等应用快速崛起,几乎重塑了一整个时代的消费方式与生活习惯。
如今,“人工智能+”所描绘的图景更为宏大:AI普及率迅速攀升,智能经济成为增长引擎,社会全面进入“智能化”的新阶段。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升级,而是一场发展范式的根本转换。它确立了“智能经济”的战略定位。传统经济比拼的是资源配置效率,而智能经济比拼的将是认知创造力。未来的竞争力,取决于谁能更好地把AI嵌入企业DNA,实现效率的跃迁。
从目前看,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次生产力革命,更是一次影响深远的社会革命。虽然距离2027年还有16个月,但AI带来的冲击已在方方面面显现。借着这股浪潮,我们或许已经能看到未来的轮廓。
/ 01 /
“三步走“背后,AI正在复制互联网的故事
如果说“互联网+”改变了我们买东西、出行、吃饭的方式,那么“人工智能+”要推动的,就是更深层次的一次生产力的重构。
文件里设定了三步走的目标:
2027年:AI与6大重点行业深度融合,智能终端和智能体普及率超过70%,人工智能在经济和治理中全面见效。
2030年:普及率超90%,AI成为像水电网络一样的基础设施,智能经济成为增长引擎。
2035年:全面进入“智能社会”,为现代化提供核心支撑。
换句话说,三年后,AI助手、AI员工、各行各业的智能体和AI硬件,会像今天的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一样普及,七成以上的人都离不开它。
等到2030年,90%的普及率就意味着:AI将成为社会运行的底层设施。如果到那时你还不会用AI工作和生活,就已经跟不上主流了。
如果你对普及率还没有什么概念,那我换个说法你的感受可能更加明显。
2012-2017,移动互联网花了5年时间把普及率从74.5%拉到了97.5%。2012年的时候,滴滴才刚刚成立,大部分人还不知道这款打车软件。而当时,美团还在干着团购生意,甚至都还没开始做外卖。
到了2017年,滴滴已经成了全国出行的超级入口。滴滴的日单量突破2500万,用户量超过4亿,覆盖了全国400多个城市。同期,美团已经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生活服务平台,外卖日单量突破1800万,酒店、电影票、到店服务全面开花,估值接近300亿美元。
五年时间,不仅是技术普及率的飞跃,更是整个社会习惯的重塑。
今天看人工智能,处境就像2012年的滴滴和美团:AI助手、AI员工、垂类Agent、AI硬件……大部分人还只是抱着好奇心在试。但按照文件的规划,只用三年,普及率就要冲到70%以上。如果真跑通,那AI会像滴滴、美团一样,迅速从“小众新奇”变成“全民刚需”。
更直白点说,未来三到五年,我们将经历一场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全面重构。就像2017年之前没人能想象,出门打车再也不用招手、点餐买票都靠一部手机;到2030年,没人会再问“AI能干什么”,而是会理所当然地用AI来写文档、开会、分析数据、做决策。
更重要的是,这份“人工智能+”的蓝图不仅仅给出了未来AI时代的蓝图,还给出了实打实的行动路线。
/ 02 /
从教育减压到医疗普惠,AI正在成为新的民生工具
这次“人工智能+”文件里,点名了六大重点方向,其中和老百姓关系最直接的,当属民生福祉。尤其是在教育和医疗这两个最牵动人心的领域,AI已经开始发挥实打实的作用。
就拿教育场景来说,现在最大的痛点是孩子的学习压力过大。但你可能不知道,孩子的学习压力很多时候并不是来自知识本身,而是来自大量低效、重复的作业。
科大讯飞与北师大在一项国家教育大数据专项研究中,对中国学生35亿次作业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其中有60%都是低效重复练习。
这就是AI的价值所在。比如,科大讯飞推出的数智作业本,就能基于数百亿真实作答数据,深度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为每个孩子精准推送作业,实现分层布置,避免无意义的刷题。实际应用数据显示,学生使用后,作业练习效果提升三成,错题解决率提升两成。
而在课堂上,AI也开始成为老师的好帮手。讯飞AI黑板搭载的虚拟人助教,让抽象的知识点“活起来”,曾经局限于文字的课本人物,如今变成了能 “对话”、会 “互动” 的智能伙伴,课堂中心真正交给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瞬间被点燃。
在课外辅导上,AI同样发挥着作用。讯飞AI学习机,会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动态生成个性化练习,错题不仅会标注,还会自动“变形”出类似题型,直到真正掌握为止。这种AI 1对1 因材施教的方式,正在让孩子的学习更加高效。
AI不仅能帮学生减负,也能帮老师减压。星火教师助手让教学设计效率提升61%,课件制作效率提升64%。据说,现在星火智能批阅机已经卖到了新加坡,还得到了当地教育部、行业专家、知名学校的一致认可。
换句话说,AI正在让教育场景发生真正的转变:孩子学得更高效,老师教得更轻松。
同样的变化,也正在医疗领域发生。AI正在让医疗资源的普惠真正成为可能。
在医疗领域,AI的应用已经跑出了不少成熟的样板案例。比如,在基层医疗诊疗上,讯飞智医助理已经落地到全国7500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累计给医生提供了超10.1亿次诊疗建议,帮助修正了上百万次诊断,还识别出几上亿张不合理处方,让村医、乡镇医生看病更有底气。
平安好医生推出的AI辅助问诊系统,也已经在互联网医院和在线问诊场景中被广泛使用。它能基于海量病例库快速生成初步诊断意见,并推荐合适的科室或用药方案,让患者在看医生之前就有了初步方向。
与此同时,在等级医院里,讯飞医疗的AI病历质控系统已全面覆盖门诊、住院、病案首页三大核心场景,实现了“事中实时提醒-事后自动质控”全流程闭环管理。
病历质检覆盖率从传统人工抽检的不足5%提升至AI驱动的100%全覆盖,大幅降低医疗差错风险,为诊疗规范化与数据治理提供强有力支撑。专科CDSS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已涵盖1,700余种疾病,有效提升高危患者筛查效率与防治精准度,帮助医生们在面对复杂病例时少走弯路,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误诊。
而在居民端,AI同样在发挥作用。比如,讯飞晓医APP已经被2400多万人下载,累计完成了上亿次健康咨询。
很多人把它当作随身的“健康顾问”,能查药物、解读体检报告,还能结合家里的智能设备生成健康档案。孕妈在用药时通过晓医得知风险,验证后发现和医生结论一致;家长带孩子就医时,用晓医提前读懂报告,提高了和医生沟通的效率。
如今,政府发布的“人工智能+”文件明确提出,要优先推动民生领域的AI应用。教育和医疗作为与百姓生活最密切的两个环节,自然被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这意味着,上述的AI应用将不再停留在企业的探索阶段,而是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的系统推进。在政策的推动下,已有的成功样板会更快被复制推广,社会的意见和期待也将更快落地为现实。
以教育为例,因材施教正在从想象变成可能。一个AI老师,可以同时给成千上万个孩子上课,却能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学习方案,发现弱点、用最合适的方式讲透,甚至为天赋突出的孩子提供更深的知识。
这是促进教育公平的终极工具;而在“人工智能+”战略的推动下,这样的场景会更快普及,真正惠及全国各地的学生。同样在医疗,基层诊疗、远程健康管理、个性化疾病预警,正在一步步被AI接管。
“人工智能+”政策的出台,正是要让这些业务从点状试点走向大规模普及。
/ 03 /
AI驱动下的新一轮消费升级
除了民生外,消费提质也被纳入到了“人工智能+”的六大方向之一。说白了,就是让科技不再停留在炫技层面,而是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质。
过去的智能家居,很多时候是摆设。电视开机一分钟广告、语音识别半天听不懂方言、老人买了根本不会用。那时候的“智能”,更像是噱头,离真正的生活很远。
但AI来了,一切不一样了。现在的家电,真的开始融入我们的生活。
前段时间,科大讯飞和海尔联合推出了一款AI智慧电视,它不再只是一个放电影的屏幕,而是真正成了家里的“健康管家”。
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交互体验。老人再也不用忍受开机一分钟广告,电视两秒就能亮屏,干净利落。过去老人拿着遥控器一脸犯难,现在只要用方言喊一声,就能直接切换频道、播放节目,不用摸来摸去找按键。
这台电视里还搭载了康养智能体“讯飞晓医”,并能和配套的智能血压计、血氧指环等设备联动。老人想测血压,只需绑上袖带,数据立刻同步到电视里,自动生成健康档案;即使子女不在身边,也能通过手机随时看到父母的健康情况,一旦出现异常,系统还能提前预警。
家里的日常被AI照顾得更周到,而走出家门,AI同样在发挥作用。
比如,OPPO、vivo、荣耀这些新出的旗舰手机,直接内置了大模型助手。过去你可能要用三四个软件才能搞定的事情,现在一部手机就能帮你完成,无论是写旅拍文案,还是整理会议纪要,甚至快速生成PPT大纲,都变得又快又省心。
购物也一样,天猫、京东的AI导购不仅能帮你认出商品,还能根据你的兴趣给出更贴心的推荐。想买衣服,它能直接帮你生成一套完整的穿搭;准备做饭,它能一键搭配好一桌菜谱,让选择变得更简单。
而把视角从购物转向出行,你会发现AI已经延伸到更广阔的公共场景。比如,科大讯飞在首都国际机场部署的多语种AI透明屏,就让人看到了AI的另一面。
这个透明屏能支持中、英、法、德、俄、日、韩、泰、越、阿拉伯语等14种语言。简单说,不管你来自哪里,都能用它快速沟通。它不仅能用在机场,还能放在地铁站、酒店前台、商场、景区甚至政务大厅。过去旅客常常因为语言不通要反复比划、耗费时间,现在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也让工作人员能更快、更高效地为不同国籍的人提供服务。
还有讯飞办公本,能把两小时的会议在5分钟内提炼出关键结论,让上班族再也不用熬夜整理纪要。
这些案例说明,AI正在把曾经冷冰冰的“黑科技”,真正变成人人都能用、人人都离不开的生活工具。它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已经走进家庭、商场、职场和旅途的现实。消费提质,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正在发生的生活升级。
/ 04 /
总结
回望“互联网+”的十年,我们见证了消费方式的重塑;而今天的“人工智能+”,目标更大,影响更深。
从文件的三步走目标来看,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升级,而是一场社会层级的跃迁。当AI从工具变成社会的底层设施,它带来的不只是效率提升,更重要的是对价值分工的重构,对社会运行逻辑的重写。
这意味着未来的竞争,不再取决于谁拥有更多资源,而取决于谁能更快、更深地把AI融入到生产和组织中。企业如此,行业亦然。
某种程度上说,“人工智能+”不是一纸文件,而是一声发令枪。它提醒我们:未来十年的中国,新的增长引擎将来自智能经济,来自数以亿计人与AI的协作。那些最早抓住机遇、跑在前列的个体、企业和行业,将率先进入新阶段。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乌鸦智能说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
超天才网©2013-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05826号-2 京ICP证1303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