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辉:跨境并购成败在于风险防范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8日 来源:中国民商 作者:宋清辉 浏览量:719

中国国企和知名民营企业走向海外,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全球配置资源的需要。但如何判断企业是真的海外扩张,还是借机转移资产才是最关键的问题。即便是企业正常的海外扩张,在海外并购过程中,也会遇到多种困难和阻挠甚至风险

并购的发展如同贸易一样,首先是和附近的人交易,然后和较远的人交易,再然后与国内的人群及机构交易。只要是交易行为必然会在极盛之后降温,交易者则会在交易活动降温后将目光放得更远,因此跨境交易和跨境并购等一系列跨境活动都将成为必然,降温也定然会在新一轮并购的极盛后成为必然。

跨境并购的本质

对企业而言,发起并购的目的通常会围绕三方面,即市场、资源和技术,这也是比较正常的三方面。例如可口可乐曾经想收购汇源,大多数分析都认为可口可乐看中的是汇源的客户资源,希望通过汇源形成的渠道令产品快速铺入中国市场。如今,有些上市公司发布的跨境并购公告,也表示看中的是国外市场。如果真的能够通过这些渠道将公司产品渗入到海外,这对企业的发展自然是积极有利的。

有些企业则需要通过并购增强企业实力,这种实力会体现于资源和技术方面。也就是说如果一家企业出现资源短缺或创新技术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境外并购的方式获取生产资源、补齐企业供应链,也有企业看中的是并购标的所拥有的土地;通过并购,企业还可以获得所需的各种新技术,对企业长期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中国企业发起的跨境并购案数量在不断增多,并购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易界-胡润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最集中行业中,金融服务、计算机、文化娱乐、消费、传媒和医疗健康等占据多数。如果这些企业将并购的标的放在国内,他们完全能够花费更少的资金以并购更为优质的企业,毕竟不少企业的所具备的市场、企业资源以及技术,已经超越海外企业。

从某些大型企业当前的海外并购之路来看,他们的重点并不是为了获得市场、资源或者技术,也有可能将并购作为一种增值保值的投资行为,然后等待下一个接盘侠。同时,也有可能是为了资产转移等。苏宁巨资收购意大利足球俱乐部国际米兰70%的股权就像是一个令人看不懂的交易,作为世界知名的足球俱乐部,苏宁可以通过国际米兰数亿的球迷数量进行品牌渗透,这是较为理想的说法。

可是大多数球迷们不会因为苏宁入主俱乐部后就去关注大股东,就如马德里竞技的球迷们不会关注王健林一样,国内的电视台也不会因为中国企业投资而播放他们的比赛。球迷们所关注的只有教练、球员和球队在各种杯赛的积分、名次,电视台只关注预计的比赛收视率以及比赛中是否有中国球员上场。

如果苏宁能够协助国际米兰在意甲以及欧洲赛场上取得好成绩,苏宁就有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益,譬如通过好成绩赢得更多的广告赞助、合作费用,通过一系列优异成绩提升球员身价后将其“出售”,待球队大幅升值之后再将股份出售获利等等。但如果国际米兰继续维持2012年低迷的状况,苏宁的并购行为基本上就被套牢,国际米兰2016-2017赛季取得第七名的成绩,已经相当糟糕了。

企业之所以热衷海外并购,不排除是为了通过制造某些噱头以实现某些目的,就好像中国人和外国人尤其是欧美国家的人结婚,外界都会有种“这人真是有福气,居然找到个外国人”的想法。同理,中国企业和境外企业的并购行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令人感到这家公司很接“洋气”。只不过当这种事情发生了很多之后,旁观者变会逐渐“审美疲劳”。

苏宁的大手笔也一度被人们认为这是希望通过在介入外国知名品牌之后,以便对其股价进行市值管理或资本运作。可惜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苏宁云商的股价从大幅震荡到逐渐下滑,股价已从2016年的最高点腰斩,市值也蒸发了不少。想必,有相同想法、相同举动上市公司的数量也不会少。

 

真实扩张VS资产转移

据清晖智库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企业达成的跨境并购交易总额达2300亿美元,占全球跨国并购活动约16%。例如富士康35亿美元收购夏普控股权、海尔斥资54亿美元现金收购通用电气旗下电器业务、大连万达35亿美元收购美国传奇影业⋯⋯这一串串庞大的数额再次引发市场的注意。面对大量流出的“真金白银”,市场也不禁担忧,这些企业大举并购究竟是企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真实扩张,还是只是为了完成资产的转移?

实际上,这些跨境并购行为早已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曾经明确指出,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了很多足球俱乐部,其中不乏在直接投资的包装下转移资产。与此同时,监管层也拿出了实际行动。

2017年6月,中国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对部分“明星企业”进行跨境融资方面的风险排查,重点关注其海外并购贷款及内保外贷情况。此举,造成了市场对多家企业过去两年在海外并购领域颇受媒体关注企业的担忧,因此导致相关股票和债券波动性突然加大。这也直接引发了万达等知名企业股票的暴跌,如万达更是创下两小时损失了60多亿元的纪录。

笔者认为,中国国企和知名民营企业走向海外,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全球配置资源的需要。尤其是当前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一些低端制造业需要寻找成本低的地方进行产业转移。另外,在当前“一带一路”的政策引导下,企业走出也必然顺理成章。但如何判断企业是真的海外扩张,还是借机金蝉脱壳才是最关键的问题。因为对于海外并购本身来说,这本来就是个机遇和危险并存的事情。即便是企业正常的海外扩张,在海外并购过程中,也会遇到多种困难和阻挠甚至风险。

一是在对海外一些国家经济面的分析和判断上,企业缺乏对所在国经济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更多的是盲目乐观,因而导致有些企业并购项目“胎死腹中”,引发了不必要的纠纷和矛盾,继而影响中国企业在国外的整体形象。

二是中国的一些企业家们的思维方式还没有改变,多数是把在中国做生意的套路原封不动地套用在了海外并购上。比如“拿钱砸地”。在中国,判断这块地究竟有无潜力,通常情况下,是根据这块地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配套设施所决定的。所以在中国只要是低价拿下了土地,其他的就是中国所谓的“政商关系”了。但如果用同样的思维方式去美国投资,必然会碰壁。与此同时,中国的一些企业家还不具备金融思维。实际上,如果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人资产到了一定数额,竞争对手不再是单纯产业层面的相互竞争,更大意义上而是金融领域的意识与决断能力的竞争,而这也是中国企业家所缺少的。

前几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了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潭,争相采用量化宽松的政策,导致大量货币泛滥。如果现在去海外投资,相当于投在了“最高点”。例如美国已经完成了两次加息,收缩资产负债表已经如箭在弦。如果一旦成行,必然会导致投资项目账面亏损,等于为其他国家“剪羊毛”提供了方便。

如前文所说,正常海外并购情况下,都会遭遇大概率的风险和挑战,更不要说那些打着海外并购的幌子实则是进行着资产大转移的行为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者的危害更大,因为急功近利而会变得更加盲目,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的某些企业往往在早已负债累累的情况下,仍然孜孜不倦地进行海外扩张和并购,一方面可能是为了转移资产的需要,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因为它们深知通过海外并购可以进一步将资产规模做大,以更大的资产规模做抵押,则可以进一步提高融资贷款额度。

但此事造成的结果则是,资产负债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最后形成一座雪山,一旦出现风吹草动,比如经营不善、国际货币政策环境出现大变化等,债务雪山或将发生“雪崩”现象,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进而影响到银行贷款,间接地造成中国金融系统危机的发生。这也是中国金融监管层开始着手整治海外并购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要守住中国3亿外汇储备红线。当然,在企业经营正常的前提下,还是需要鼓励企业走出去的。

企业如何能够做到平安且顺利地“走出去”,这就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首先,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全球并购价值观,优化对外投资项目,对目标投资国仔细调研,做好功课。其次政府层面也应认识到,全球化趋势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若要融入到全球化大潮中,必须准确把握好机遇,支持中国企业大举进行海外并购,鼓励中国品牌和产品“出海”。

更重要的是,我国政府还应该做好“守夜人”的角色,除了加强金融改革为企业并购提供金融支持之外,还要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持和服务,及时向身处海外的中国企业发布相关的风险提示和引导等,并时时提醒企业树立风险意识,确保海外投资的安全和可持续性。

 

跨境并购面临的挑战

当前,很多规模不大的公司也动不动就和海外公司进行合作,目的大部分也是为了资本运作。这种现象在初创型公司最为常见,公司目的也不是为了获得海外的市场、资源和技术,而是为了让自己多一些“洋气”之后提升公司估值。通过跨境并购实施资本运作的操作相对隐蔽,因为国内投资者对海外情况并不了解。虽然人们常常提到互联网已经消除了大量的信息不对称行为,实际上这种行为并没有真正的在各个环节中被消除。例如我们可以在上市公司的公告中发现境外并购行为,并购标的可能是一些小语种国家,投资者在国内的渠道上无法明确了解到被并购企业的信息,只能看公告中提及到的内容。

这就好像浑水等知名做空机构时不时喜欢粘着中概股一样,其中就利用了海外投资者对中国企业不清楚、不熟悉中文的不对称行为。因此,只要中国企业发布公告称并购海外某企业,而且该企业的产品如何、技术如何,国内投资者也只能选择相信,认为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合作必然将实现强强联合。可是很多中国企业在并购一系列外国公司之后,其业绩或营收并没有出现惊喜的改变,甚至会出现营收下滑的迹象。

从理论以及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企业的境外并购需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境外并购有助于实体产业的发展,这也是中国企业的海外化、国际化的一条重要道路。譬如各地都会有各式各样的贸易保护潜规则,中国企业只身闯入会受到重重阻碍,通过并购企业直接在海外进行生产经营和销售,可以规避很多比如各国政策方面的问题,为企业快速发展赢得便利。

有的企业则是因为现金流比较充裕,在负债率低、资金流动性乐观的前提下,有足够的能力试水海外市场,以探索国内国外的多元化经营。这些企业会将试水作为一种探索、学习,并不会急于求成、不着急寻求巨额利润。

实际上,中国企业是否真的需要走出去是值得各企业领导针对各企业实际情况来思考的问题。就如同心灵鸡汤中常提到的“要专心、专注做好一件事”一样,各个企业需要对自身明确定位,一分为二的来看自身有没有“走出去”、“跨境并购”的需求。理论上,“跨境并购”是一种经营方法、解决思路,而不是一把“万能钥匙”。

有的企业之所以发起跨境并购,是因为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困难,所以认为“再不变化就死定”而选择了跨境并购。实际上,跨境并购之后的发展道路并不轻松,政策、宗教、法律、文化、生活习惯等,都是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挑战,一旦碰上对方蛮不讲理的情况,最终受到损害的还是自己。

在相关部门的严厉监管以及不少企业在跨境并购中所付出的学费而言,我国企业的这种追逐“热点”的行为在经历“野蛮式”发展之后,必然也会进入冷静及低谷期。国家监管部门在这个时期内除了进行更为严格的监管外,还需要对各企业进行引导、教育,以防止企业陷入非理性跨境并购的陷阱之中。此外,相关部门尤其是围绕“一带一路”战略的部门需要为中国企业考量、呈现优质项目,鼓励有需求、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这些优质项目的运作,才能真正有效实现全面供应。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中国民商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

0 0 0
有话要说 0 人讨论    719 人阅读

超天才网©2017 www.supergenius.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09005826号 京ICP证130304号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评论互动

超天才网©2013-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09005826号 京ICP证130304号

关注我们: